解析 | 多類耗材帶量采購:人工關節、留置針、超聲刀...

發布日期:2020-06-05 00:00
2222
       日前,山東省明文叫停地市級耗材集采,國家耗材集采按日程表也已箭在弦上。福建耗材發布了集采的一系列通知、這或許是國家耗材集采開始前最重要的一場模擬考,這次集采的成效可以驗證規則是否管用,有哪些細節也值得思考。

集采的這些細節值得思考
       分析:耗材集采是深化醫改的重要舉措之一,使工作透明度最大化,減少不必要的企業誤解和質疑投訴,提高包括采購方、競標方的認知、工作效率。類似福建這些細節操作,其他地方試點或許也可以嘗試,細節對成敗有影響。
       分析:為什么一開始選定是這五類,隨后改為四類,我們不得而知。據已知消息:人工關節、留置針是有地方集采試點成果可參照的;超聲刀等面臨國產替代趨勢;心臟支架類醫用耗材尚未有可借鑒的集采規則,所有耗材都有集采空間。
       分析:去年,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印發《進一步推廣福建省和三明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經驗的通知》。從閩醫保﹝2019﹞116號這份政策文件的發布單位看出三醫聯動的影響力、執行力,福建省三部門之間已達成相互協作。
       分析:四類耗材符合報價的企業已經公布。之前帶量采購文件規定:已掛網符合申報條件企業如未報名參加集中帶量采購,省藥械聯合采購中心將對相關企業涉及產品予以撤銷掛網處理。這再次證明:所有耗材都有集采空間,所有企業都有必要參與。

集采的這些是新信號
       分析:未提社會辦醫療機構。一方面,以公立醫院綜合改革作為突破口,耗材集采結果有信心引領掛網價格的集體調整。一方面,尊重市場現實,不同產品成交價永遠無法相同。
       分析:這是資質要求的第一條。體現三點意義:一是公開支持在福建醫改以后參與掛網、成交的企業、產品;二是既然約定采購量是從公立醫院計算得來的,僅在民營醫院有供貨記錄的企業無申報資格;三是之前供貨期間有絕對時間要求,排除長期不供或新進入市場企業。
       分析:資質要求中的這些內容,體現了藥監部門的職責權威,也意味著無論在耗材集采之前、之中、之后,參與企業都必須遵守質量等規范,在整份采購文件中,注重三醫聯動的作用。
       分析:在其他要求中包含這些要求,明確嚴格、嚴肅的原則,明確“取消涉事企業生產的所有醫用耗材在采購周期內福建省采購活動的參與資格”,即喪失包括掛網采購在內的參與資格。強調“涉事企業生產”而非“涉事企業代理”,或為縮小面積,或為推進“一票制”。
       分析:這一條首先體現了本次耗材集采在降價效果上的意圖;其次也減輕了國家級乃至其他地方試點對產品降幅的質疑。未來價格可能很快可螺旋式聯動。
       分析:這一條放在其他要求的第六條,也是最后一條,但恰恰是最重要一條。首先,保障參與競標企業的數量;其次,給競標者明確的市場調控預期。如果實現“一票制”,會更管用。
       分析:本條規定針對個別醫院的耗材使用管理現象,避免在臨床出現隨意增加耗材使用數量的情況。結合DRG合理運行,臨床藥耗不合理使用現象才可能明顯改變。
       分析:關鍵內容在于“可適量采購同品種價格適宜的其他醫用耗材”,即:采購未中選品種,可以但必須適量,或需合理理由;采購未中選品種,與所有中選品種比較,比價或需適宜。
       分析:這一條是保障福建耗材集采有一定降價成效的紅線規定。有了這條規定做底線,本次耗材集采允許以降幅體現降價成效,且中選規則、部分類別的降幅要求溫和,不一定過激。

采購文件的重點觀察
       分析:先不看中選規則(不看單價中選或多家中選,不看低價中選或降幅大者中選),我們說說采購周期為1年的合理性。一是尊重市場快速變化,1年以后是什么競爭行情、誰主沉浮,都無從得知;
       二是適應供大于求局面,集采是個窗口機會,進口產品如不降價,國產替代只會更快;三是吸引所有競標者跟隨中選者定價,企業關鍵要適應市場調節,而非集采調劑;四是啟發地方試點強化“量價掛鉤”,因為采購期限短至1年,再不給“量”很難吸引。
        分析:人工關節類符合報價條件的企業25家,不一定全都符合髖關節競標條件,在第二輪再分別執行兩種中選規則。預計情況:一是第一輪很多企業降幅小于20%,出現流標或一兩家中選(可能性幾乎不存  在);
        二是可能淘汰6個產品,實現多家中選,共享70%的“量”。總體強調以降幅體現降價力度,降幅等于20%很危險,降幅不少于25%即可安全地中選了。
        分析:鎮痛泵類符合報價條件的企業19家。該類降幅要求及預期成效與留置針類相似,至少淘汰6家企業,預計將有企業選擇放棄市場??v觀四類耗材的中選規則,看似碎片化,卻強烈地體現了前期有過充分地摸底調查,就是以結果為導向。不利點是過細、設計成本高。

國產替代進程的大趨勢
       綜合以上,福建耗材集采有些鮮明的運行邏輯:強制有限數量企業參加、體現預期降幅、多家中選+單家中選、平抑未中選產品價格。這對應著一些市場背景:產品供過于求;產品層次有客觀差距;單家中選也能滿足一個省的采購量;國家級的耗材帶量采購已箭在弦上了。
       藥耗招采合一、量價掛鉤的改革方向明確,但在國家級的耗材帶量采購以前,各企業騰挪、博弈的空間仍較大,時間卻不多了。福建耗材集采在發布帶量采購文件以前做了充足的摸底工作,提前把功課做扎實,已成功了一半以上,這點精神和經驗值得任何中選規則學習借鑒。
       坦白說,福建耗材集采采用多家中選、共同分享“約定量”的做法,超乎預期。這或許是適應耗材行業“兩票制”現狀、“國產替代”進程的需要。耗材去“帶金”比藥品去“帶金”的困難要多。
       這也印證了兩點意義:一是耗材“一票制”太好了,縱有弊端、利大于弊,應繼續加力、深入推行;二是DRG動態運行和薪酬改革的大發展,總有一天,將使帶量采購燃燒自己、照亮市場,使今天在福建耗材集采中企業表現出來的競爭一面能自主、自勵地滾動下去,良幣消融劣幣。
分享到: